房间里的疯女人
Peter Ilsted, Interior with Red Shawl, 1913
《变形记》中,卡夫卡从一头甲虫的视角出发,以三重空间的权力关系和一扇门作为情节转换与情感异化的象征;《小径分叉的花园》中,时间线索交叉平行又相离,形成一座经典叙事迷宫。一直以来,空间结构在故事文本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但除了角色身处的场域,空间于作家本人的影响也自外而内地渗透。
成为一名作家是否比成为一个正常人更重要?重压之下,如何自由?在那些情感过剩的瞬间,偏居一隅的女人在房间里或发狂、或沉默,天亮了,又是全新一天,她打起精神,坐回书桌,准备跟灵魂干场硬仗。
弗吉尼亚·伍尔夫《一间自己的房间》
第一幕
时 夜
景 房间内
人 她
△她坐在桌子面前写。躺进浴缸里写。靠着洗衣机写。趴在地上写。蒙在被子里写。缩在柜子里写。蹲在楼梯间写。踢掉高跟鞋站起来写。
△她一边饿着肚子一边写。一边滴眼药水一边写。一边撕日历一边写。一边撒谎一边写。一边猛灌咖啡一边写。一边补充维生素一边写。一边喂猫一边写。一边交房租一边写。
旁白:写作是否是世界上性价比最高的天才之举?只要一张桌子、一把凳子、一台电脑、充足的电,写作的人甚至不需要很健康,她便能在这个房间中一直写下去。作为一名处于上升期的作家,她在去年刚刚出版了一本短篇小说集,那本小说获了奖,拿了笔奖金,卖得不错,昨天半夜钱刚打到账户上,两笔加一起,够她支付市中心一年的房租,这对她来说是个好消息。这些年,她带着两个箱子和一只猫辗转飘零。她的房子越来越大,猫越来越老,东西越来越少,精神越Wabi-Sabi。
△一只黑猫飞檐而下。
旁白:在她看,写作的人不能没钱。
她:(回头,面对观众)因为落魄的写手总要为了活下去再找一份生计,但倘若这份工作占用了她七成的精力从而致使没有时间阅读和胡思乱想的话,总有一天她那点可怜的天赋就会被现实耗尽!
旁白:所以这笔收入只需足够支付她的日常两餐与一些基本的艺术体验。如此一来,她便可以在思考如何赚钱的同时进一步投身于生活的汪洋而不被卷入激流之中……
△雷雨声响起,房间里出现一艘帆船,她在激流中摇曳。
旁白:有点钱,有点名气,有生活,有爱,总体而言,情况刚好,但今夜她眼皮狂跳,世界狂风大作。
她:问题出现在哪里?
△一束白光在她头顶拢聚,八支黑色话筒从地面升起。
△她穿着Prada 2023秋冬系列灰色毛衫正襟危坐,面对媒体,她总八面玲珑、侃侃而谈、姿态优雅、措辞得体,在场记打板之后再用毫无破绽的普通话告诉他们自己的创作灵感以及那些在成长过程中对她影响最深的伟大作家。
她:(微笑)博尔赫斯总是最好的,纳博科夫次之,陀思妥耶夫斯基总是劈头盖脸揍得我找不着北,但我最爱的是鲁迅。
画外音:那么女作家呢?
画外音:难道您背弃了女性主义?
△相似的问题周而复始令她感到疲乏。
△千篇一律的女作家策划让她感到无趣。
△灯光忽明忽暗,微笑消失。
△后来,当被问到自己在写作过程中是否会遇到瓶颈期的时候她只说“未曾有过”。
△当被问及原生家庭对她的创作旅程产生怎样的影响时她只说“一切都已过去”。
△当被问起书中的情色描写是否跟她的个人经历息息相关时她只仰头哈哈大笑。
△当被问及自己是否仍是一位女权主义者时她只点头应允。
△灯光灭。
旁白:人们都在卖。
旁白:只是卖的东西不尽相同。
她:我在卖什么?
旁白:当下笔成为一个问题。当虚伪成为要命的事情。
△屋外响起渐渐逼近的脚步声,皮鞋踩在地板上咚咚作响,父亲的声音回旋在屋顶。
父亲:你以为坚持初心很了不起,但随着年岁渐长,你的初心需要付出高昂的代价。
她:所以关键词是……
△房间内的光线恢复成平常样子,一盏暖光笼罩在书桌四周,她靠在桌沿,撑起胳膊,下巴与掌心相抵,她拿起钢笔,在纸上写下“代价”二字。
△《Cost of Living》童音合唱团唱诵响起,大幕合闭。
张爱玲手稿
第二幕
时 夜
景 房间内
人 弗吉尼亚·伍尔夫、张爱玲
弗吉尼亚·伍尔夫:达洛维夫人说,她要自己去买花。
弗吉尼亚·伍尔夫:连纳,我想到开头第一句。
弗吉尼亚·伍尔夫:我快憋死。
独白:什么是代价。代价是达洛维夫人说她要自己去买花。代价是当她闷在暗不见天日的房中想到这绝妙的一句而她的丈夫伫立在阶梯外的阴影里。代价是从第一句开始。代价从她快憋死了结束。
独白:空间作为一种产品,被各种历史建筑与自然元素浇铸而成。语言中的空间不仅作为角色生存体验的场景,同时因其富含的历史和文化意义承担着传达社会价值与意识形态的使命,从而在故事中建构与被建构。
△(换景)性转后的奥兰多回到黑暗与潮湿笼罩下的十九世纪伦敦城,光秃秃的石头房子覆盖着厚厚的青苔,窗户被常春藤封死,街道上的女王雕像被乌七八糟的东西挤占,她回到乡间大宅立即用被子紧紧裹住自己的身体,直到房间被潮湿侵袭。
弗吉尼亚·伍尔夫:墙壁,都流汗了。
独白:墙壁都流汗了——她的懦弱呼之欲出!
弗吉尼亚·伍尔夫:午夜的第十二声钟声敲响了,现在是星期四,十月十一日,一九二八年。
△(换景)一九二八年,八岁的张爱玲从天津搬回上海,回到苏州河南岸的康定东路85号。
张爱玲:黄色的灯光,落在青砖地上,紫檀匣子刻着绿泥款识,玻璃罩子里搁着珐琅自鸣钟,两旁垂着朱红对联,闪着金色寿字团花——一朵花托住一个墨汁淋漓的大字。
张爱玲:微光中,一个个的字都像浮在半空中,离着纸老远,流苏觉得自己就是对联上的一个字,虚飘飘地,不落实地。
张爱玲:希望有个炸弹在我们家,就同他们死在一起我也愿意!
△灰暗的狭长弄堂中,女人坐在床上,像褪色的金丝雀,她低头看见自己蚕蛹一样的肚皮,认为他的爱不是港口,而是地狱。
独白:好的空间?好的人生?好的婚姻?好的废墟?
△《Cost of Living》童音合唱团唱诵响起,二道幕合闭。
房间里的伍尔夫
第三幕
时 夜
景 房间内
人 她
△四面都是墙壁。
△四面都是镜子。
△四面都是他的身体。
△四面都是他的呼吸。
旁白:但如何写出一种让大部分人都能看得懂的语言?如何写出一种让小学生读起来也朗朗上口的节奏?如何从生活里那些不健康的情感中酝酿出力量充沛的戏剧性?
△她跪在地板上擦地。
旁白:丰富的句式可以给人一种变化多端的感觉。强烈的排比可以唤起读者强烈的情绪。将留白的铺陈放在句号之前会比为了一个男人去死的结局显得高级一些。珠宝钻石、功成名就、鸡鸣狗盗、社交媒体,不如就用你的青春年华当做旧时代的燃料,用你的性经验为时代的贞洁竖立永恒的军旗。
△她坐在马桶上忘记抽水。
旁白:Daddy Issue——一种属于成年人发疯的癔症。小说——她不是有勇气,她只是生来富裕。代沟——她的意图很简单,她的语文老师总是想太多。核心问题——作家的正面是深渊,背面是虚无。
△她按下冲水键。
旁白:她希望自己成为一个情感节制且生活自律的好女人,所以她对待每一篇文章的态度都是删无可删。
△她从冰箱中拿出一条鱼为其削去鳞片。
旁白:她了解写作者总是需要这样那样的经验,所以她不回避任何一个想象的瞬间。
△她将美人鱼鱼尾斩断。
旁白:写作的人总需要尽可能地下笔精确,同时把握那份超越真实生活之外的微妙差异。
△她将鱼肉剁成肉泥。
旁白:男人对于写作的女人总是感兴趣的,直到他们发现自己被写进某部作品的时候才会在内心泛起奇怪的嘀咕。
△鱼汤在热锅中咕噜冒泡。
旁白:所以你的情色跟你的鱼汤一样可口吗?对你而言小说中的高潮性抵过现实中的性高潮吗?一条句子的平仄韵律与段落间的起伏才能使你大汗淋漓吗?
△钻进微波炉旋转三十秒,舌尖吹起绿水腥气。
旁白:暴风雨里无法安眠的夜晚,她想到小时候父母在房间外吵得不可开交,她将自己关进房间里飞快地写了起来。
旁白:所以她从来不说“我爱你”,只说“爱你”。
△她:(自言自语)爱你。
△天光将转亮,她走到窗边。
她:屋内与屋外,婚内与婚外。
△她打开抽屉。
她:忍无可忍。
△她留下白灯,看着镜子里的人脸。
她:一个不忠的童话。
△她将做好的鱼倒进垃圾袋。
她:让那个女人怀孕。
△她在房间里一边急切地搓手一边来回踱步。
她: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不爱的?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不爱的?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不爱的?
△她的牙齿贴紧玻璃杯。
她:有天早上,尝到了,味道不对的咖啡。
△一百公里之外的郊区传来嘹亮鸡鸣,她的脸色难受得像被油炸过一样。
她:(轻轻地)她濒死的时候,应该如何呢?
旁白:托尔斯泰临终之际,朝空中写了起来。
她:(小声地)生活的意义在于写下去。
△她立即飞上板凳,给编辑回去一封信息:亲爱的编辑刘,很高兴收到您的约稿,感谢邀请,现在想想前几天我真不该生那样的气,总之我很珍惜这次的机会,我会按时交稿的,祝您生活愉快。
△接着她冲出房门,咚咚下了阁楼,买了一杯咖啡,又迅速走回房间将自己锁进屋里。
△《Cost of Living》童音合唱团唱诵在尾声响起。空中楼阁,满堂暖灯,三道幕合闭。
本篇出自Numéro China 2023秋季刊
撰文:王悬
编辑:Friday Mercury
全新杂志即将上架